匠心聚,百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及其培育,把为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作为重要任务。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是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在其发展过程中,人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这要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准确理解工匠精神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耦合性
在新征程上,弘扬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得益于二者间存在高度的耦合性。
二者都体现了对劳动者的更高要求。劳动者素质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工匠精神既是一种精神品格,更是每个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对自身的劳动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求自己能够以执着专注的定力,择一事终一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干一行钻一行,以一丝不苟的严谨,偏毫厘不敢安,以追求卓越的豪情,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攀登。与此同时,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劳动者面对的往往是更为复杂的生产技术、更为高端的设备仪器以及更为精细的生产流程,这要求劳动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劳动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者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注重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以精湛技艺和不懈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认可,切实为增进人民福祉贡献力量。新质生产力同样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它的每一次突破,都会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提供支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的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更多优质资源惠及更广泛人群。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兴起,新的行业、新的岗位应运而生,吸纳大量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现代化领域的新诠释,是亿万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这一伟大实践,为弘扬工匠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和无比深厚的成长土壤。同时,工匠精神与新质生产力共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一件件大国重器、一项项高精尖技术、一个个超越人类极限的工程落地,又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深刻把握弘扬工匠精神对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
工匠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是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在长期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宝贵品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对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工匠精神为新质生产力厚植人才根基。当今时代,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浓厚氛围,引导人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守党的劳动立场,在劳动中成就精彩人生、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同时,有利于发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着更多劳动者,尤其是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广大青年,毅然踏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不断积累知识、提升本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弘扬工匠精神为新质生产力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自古以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新四大发明”,都是工匠们在创新道路上留下的坚实足迹。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激发工匠们的创新创造活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助推前沿科技融入具体产业与产业链条,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弘扬工匠精神为新质生产力坚定发展信心。在发展的征程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提振人们信心至关重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始终鼓舞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弘扬工匠精神能够坚定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心。它以专注执着为基、精益求精为翼、创新进取为刃,全方位助力我们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持续奋进,赢得发展主动权。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匠精神
坚持党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党的领导是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凭借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精准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为弘扬工匠精神指明方向。党具备强大的动员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汇聚全社会力量,为弘扬工匠精神注入强大动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水平,想方设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另外,不断完善工匠选树、使用、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做好各类劳模工匠评选表彰工作,提升工匠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增强工匠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激发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励广大劳动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成就梦想。
强化教育引导,培养优秀人才。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而教育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坚实的人才储备。学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自觉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坚持智育与德育相统一,从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规律出发,有针对性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制度建设的指引作用。精心设计与优化学校课程,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劳动教育课、专业技能课、创新创业课等课程,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同时,进一步强化育人力量,邀请优秀校友、劳模工匠等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技术专长和职业成就,将党的声音、工匠精神及先进发展理念传递给青年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另外,开展好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工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入感悟工匠精神,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学好本领、增长才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凝聚社会力量,营造良好氛围。劳动者成长成才受到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需要凝聚社会力量,弘扬好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助力劳动者成为高素质人才。一是工匠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创造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广大劳动者应见贤思齐,提高劳动素养,增强劳动技能。二是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全体员工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努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秉持工匠精神、在产品质量和工艺创新上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各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技能培训等活动,为广大从业者搭建互动交流平台,让他们在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四是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主动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加大对新时代工匠的宣传报道力度,展现新时代工匠风貌。文艺工作者应聚焦工匠群体,创作一批小说、音乐、电视剧、电影等艺术作品,讲好工匠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和力量。
(作者:樊云青,肖润花,严辰辰,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4年)”基金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4KS46D)和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2023年度学校校企合作专项课题“校企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QZX-23-02)的阶段性成果】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发布者:网络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ews.shqhxx.com/1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