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开。通过建设“大思政课”,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大思政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乡村的变化和发展,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等活动,学生还可以深入了解乡村社会的真实情况,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以“大师资”提升高职思政课育人合力,为乡村振兴培育德技兼备型人才
以“大师资”提升高职思政课育人合力,为乡村振兴培育德技兼备型人才,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教育举措。这一路径旨在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等手段,提升高职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从而培养出既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又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乡村振兴人才。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大师资”团队:引进高端人才,积极引进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的思政教育专家、学者,以及熟悉乡村振兴政策和实践的优秀人才,充实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青年教师,加大对青年思政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参加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他们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中坚力量。构建团队协作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等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案例教学,引入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支教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乡村的变化和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数字化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德技兼备型人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程设计、实训项目、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专业技能和思政知识。推动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乡村振兴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的机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注重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强化社会评价,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参与学生评价工作,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社会价值。
以“大课堂”延展高职思政课育人场域,为乡村振兴培育实干型人才
以“大课堂”延展高职思政课育人场域,为乡村振兴培育实干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这一路径旨在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局限,将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构建开放、多元、互动的育人环境,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乡村振兴人才。
构建“大课堂”育人体系: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相结合,将思政课堂从教室延伸到校园内外,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乡村开展社会调研、支教服务、技术援助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现状和需求,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线上思政教育平台,开展远程教学、网络互动、在线答疑等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同时,结合线下课堂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紧密结合,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育人格局。例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专业实践、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通识课程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丰富“大课堂”教学内容:引入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将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引入思政课堂,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邀请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等进校园开展讲座、交流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政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模拟创业、乡村规划、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和乡村振兴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和感染。例如,在农业类专业中加强农业政策、农村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在旅游类专业中加强乡村旅游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教育等。
创新“大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以乡村振兴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围绕项目开展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通过项目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行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中的讲授环节转移到课外进行,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则主要进行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运用混合式教学法,结合线上线下的教学优势,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开展思政课教学。在线上平台发布教学视频、阅读材料等资源供学生自学;在线下课堂则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
以“大平台”丰富高职思政课育人资源与手段,为乡村振兴培育创新内涵式人才
以“大平台”丰富高职思政课育人资源与手段,为乡村振兴培育创新内涵式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路径旨在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乡村振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构建“大平台”育人体系:政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共同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同时,借助企业的技术力量和行业经验,推动思政课程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培养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在线教育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在线教育平台,实现思政课程的远程教学和在线互动。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思政知识,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平台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库,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实训基地、实验室、创新创业中心等。通过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实践教学平台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式学习、实习实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丰富“大平台”育人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类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企业、社区等社会资源。通过整合这些资源,为思政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实践案例,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入行业专家资源,邀请乡村振兴领域的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走进校园,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等活动。通过引入行业专家资源,学生可以了解乡村振兴的最新动态和前沿趋势,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以乡村振兴为导向,整合高职思政课育人内容,为乡村振兴培育生力军
以乡村振兴为导向,整合高职思政课育人内容,为乡村振兴培育生力军,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这一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优化思政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明确育人目标,对接乡村振兴需求:首先,高职思政课应明确育人目标,即培养能够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这要求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政策导向和实际需求,将思政课内容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确保育人方向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契合。
优化课程设置,融入乡村振兴元素:开设专门课程,根据乡村振兴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专门的思政课程,如“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农村经济发展与政策”等。这些课程应涵盖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和要求。融入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和乡村振兴内容,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例如,在农业类专业中加强农业政策、农村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在旅游类专业中加强乡村旅游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教育等。
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实践导向:引入典型案例,将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引入思政课堂,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些案例可以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乡村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乡村现状和需求,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作者:严辰辰 ,肖润花 ,杜梅,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大思政课’格局下推动高职思政课与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融合研究”
(项目编号:23KS50D)和2021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21KS24D)的阶段性成果。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发布者:网络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ews.shqhxx.com/1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