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难求”的幼儿园将何去何从?未来可能出现“一园难求”困境
#“一孩难求”的幼儿园将何去何从?#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第一波幼儿园关闭潮已经到来。一些地方的民办幼儿园在2021年、2022年开始面临招生困难,也有少部分公办幼儿园不满。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出现在山东临沂这样的三线城市。今年幼儿园也将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风起于清平之末。这其实是少子化影响的一个证明。
“迷失的学生”
2022年是人口负增长的第一年,但其影响极其深远。显性人口负增长(死亡率高于出生率)是从长期低生育率和少子化开始的,人口负增长是全国人口规模萎缩的开始,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倒金字塔反转——一方面是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加剧,另一方面是低生育率和少子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中国出生人口规模不断缩小,已经是大势所趋。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人口积累效应在短时间内得到释放。继2016年短暂的出生高峰后,2017年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不断下降,从1723万下降到2022年的956万,不到上世纪90年代初2000多万新生儿人口的一半。
这意味着,自2017年以来,全国新生儿数量比上年减少了100万至200万。这些都是幼儿园里的“迷失学生”。
根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2017年在园总人数为4600.14万人;根据出生人口变化趋势,从2021年开始,即使全国适龄儿童全部入园,在园儿童总数也不会超过4500万,学前教育将比预期更早迎来供需反转的拐点。
低生育率——孩子少,就像“锅底拿工资”,直接威胁幼儿园的生存。
新生儿的减少,首先冲击的是作为“上游产业”的学前教育。“下游产业”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体系,也面临着不同层次教育需求萎缩的问题。一些小学、中学甚至大学迟早会面临招生难的窘境。
“一子难求”“一园难求”
第一波幼儿园倒闭潮背后的逻辑是,由于持续的低生育率——少子化,3-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需求正在萎缩。幼儿园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幼儿支撑,最终会因为“规模不经济”(收益不达标)而及时止损倒闭。从“一园难求”到“一孩难求”,供需失衡的逆转是因为少子化效应,学前教育需求萎缩导致幼儿园之间以“抢生源”为核心的生存竞争,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从幼儿人口的萎缩可以预测,学前教育市场已经从“园本市场”(入园难)转变为“学生市场”(招生难)。目前学前教育存量过剩,这是第一波关闭发出的信号,不宜继续在总量上做文章。毫无疑问,在学前教育资源过剩、结构失衡导致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解决供需失衡的新矛盾。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前教育不需要增加,“有增有减”才是平衡之道。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人口的变化,比如农村的空心化,人口的城市化,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人口的再分配。作为从属人群,学前教育需求变化快,城市化、区域化、社区化特征明显。
因此,政府应注意短期规划和区域规划(如社区规划)对生命周期和学生供给的照顾,以便快速捕捉人口需求信息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面对可预见的未来,需要的策略可能是“消化总量,控制增量,合理布局,调整结构”。
未来低生育率和少子化还将持续,大概率难以逆转,成为人口新常态。如今,宏观的出生率下降是微观家庭异质性和不同出生状况的平均反映。尽管总体生育率不是最低而是更低,但在一个社区或一个地区,生育率的多样性仍然存在。
少子化趋势和低生育多样性构成了一对容易被忽视的矛盾,这意味着大规模学前教育需求萎缩背后的碎片化、个性化学前教育需求依然存在。所以对于幼儿园来说,可能是“一孩难求”,围绕这个争夺生存;对于部分家庭来说,可能会遭遇“一园难求”的困境,深受“入园难、入园贵”的老问题困扰,进而进一步抑制生育意愿,导致生育率持续偏低。
把握人口动态的客观规律
中国需要警惕人口负增长的新规律,启示我们学前教育资源存量要消化转化,顺应少子化和婴儿低潮的趋势;增量要合理适度,要结合结构和区域条件的变化。“存量要消化转化”,即对于一些生源不足的幼儿园,预设两三年的“观察期”,政府给予补贴,帮助其度过困难期。观察期过后,他们会做出生死抉择。
对于预测不会再有学生,做不下去的幼教机构,及时关停转型止损。比如幼儿园可以向下延伸,探索托育保幼一体化服务,转型为学前婴幼儿托育机构或看护老人儿童的机构。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出路。
“增量必须合理适度”就是“该建就建,合适就建”。
比如,在快速城市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顺应人口集中和聚居的变化规律。一般新社区的兴起都需要配套设施的跟进,所以建设一些低成本、低风险的小型公立或私立普惠性幼儿园可能是上策。
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入园难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各地政府大力兴办普惠性幼儿园。现在由于少子化的早期效应,他们面临第一波关闭,两年后可能很难再入园。这种变化有起有落也不是没有可能。特别是如果把目光放在地区上,人们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结构失衡和错配的变化。
但是,我们必须做出供给衔接和布局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面对人口负增长的系统性挑战,要有前瞻性的思路和超前的规划,牢牢把握人口动态变化无穷无尽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结构性错配。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发布者:网络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ews.shqhxx.com/4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