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为丰富音乐课程的内涵,深化学生的音乐理解,应当将非遗音乐元素融入教学之中。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过于偏向西方音乐,而非遗音乐的地位相对边缘,这不仅限制了非遗音乐的传承,也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深度。因此,高校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既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又要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对现有音乐课程进行改革,合理引入非遗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学科的热爱,促使他们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传承和发扬我国文化遗产。
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非遗音乐文化的价值
培养特色音乐人才。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音乐教学主要以西方音乐课程教学系统为参考,因此教材中西方音乐内容占据主导地位,而对于我国丰富的非遗音乐文化的探讨却相对匮乏。这与国家当前大力提倡的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方针不相符。鉴于此,高校应积极响应并主动改革教育系统,结合教育的实际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将非遗音乐文化有效地融入课程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音乐学习资源,帮助其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非遗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文化的探索兴趣,还能培养出具备多元视野的专业音乐人才,进而推动他们实现更全面的发展。有助于平衡中西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响应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号召。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非遗音乐文化不仅具备触动人心的力量,更具备跨越文化隔阂的桥梁作用。将其有机融入高校的音乐教学之中,能够让学生们深刻体验到非遗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进而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和欣赏水平,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非遗音乐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音乐作为一种流动的艺术形式,与高校生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对非遗音乐的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非遗音乐中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情感,通过高校音乐教学中对非遗音乐的推广和传授,不仅能够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对非遗音乐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
推动非遗音乐发展。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灵活采用因地制宜的教学策略,以确保我国音乐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仅深刻反映了大众的美学追求,更是情感的积淀与传承。然而,随着西方音乐的广泛引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将非遗音乐纳入高校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音乐,还能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为我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非遗音乐文化的策略
完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高校必须积极提升教学水平,并持续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这种调整应聚焦于深度挖掘非遗音乐文化的价值,使高校音乐课程更加科学、多元且富有深度。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对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号召,借助政府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果。在高校音乐专业的优化过程中,特别需要注重非遗音乐元素的融入。应当增加非遗音乐相关课程,确保非遗音乐在整体教学体系中占据合理的位置。为了有效推进非遗音乐教育,高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构建非遗音乐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依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以增强学生的非遗音乐理论基础。其次,引入如现代音乐制作、数字音乐技术等音乐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还能为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建立健全非遗音乐保护体系,编制相关教学材料,并将非遗音乐的元素、历史和现状等内容纳入其中。这不仅有利于非遗音乐的传承,还能提升学生对非遗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尊重。通过这些措施,高校将能够更好地推动非遗音乐教育的发展,为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聘请非遗音乐艺人授课。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事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投身于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之中。学校应定期邀请民间艺人到校进行教学活动,以加强学生与民间音乐的紧密联系。在聘请非遗音乐艺术家进行教育时,高校应确保有专职教师作为辅助,两位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合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专业音乐教师应发挥自身专长,协助非遗音乐艺术家在课堂上进行教学,重点解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并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点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非遗音乐艺术家而言,在教学中不仅要确保自己的演唱正确无误,还应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非遗音乐学习经验,传授演唱技巧,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非遗音乐的发展趋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持续关注并热爱非遗音乐。通过这种合作模式,高校将能够更好地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丰富高校音乐教学的形式。高校音乐教师应当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设计科学、系统的课程方案,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非遗音乐的浓厚兴趣。音乐和舞蹈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形式,都属于美学的范畴,因此,音乐教师可以考虑将具有吸引力的民族歌曲融入课程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田间地头的舞蹈和歌曲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音乐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素材,将其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创建非遗音乐文化基地。各大院校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并发展非遗音乐文化教育基地,将其作为传承与弘扬非遗音乐文化的有效载体,融入高校音乐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各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挑选非遗项目,为非遗音乐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启动建设之前,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应开展详尽的调研工作,科学规划基地选址,并与学校、文化部门以及当地政府进行深入沟通,争取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确保非遗音乐文化基地的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建设过程中,院校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协作,由政府层面提供必要的监管和支持,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及时协调解决非遗音乐文化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非遗音乐文化基地建成后,各高校应定期举办相关的音乐活动,以促进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具体活动可以包括两个方向:一是组织师生前往非遗音乐文化的发源地进行实地采风,让学生与非遗音乐文化进行亲密接触,直观感受其魅力;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非遗音乐的教学和研究,如进行非遗音乐的调查、分类整理等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提升他们的社交技能和综合素质。
当前,国内高校在非遗音乐学科的设置上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制约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高校在音乐课程的教学和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应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将非遗音乐文化的内容恰当地融入其中。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推动当地文化的健康发展,更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使他们自觉传承和弘扬非遗音乐文化,从而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作者:李逸帆,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发布者:网络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ews.shqhxx.com/9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