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思政深入教育领域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高校声乐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关键,承载着传授学生声乐演唱技巧与音乐理论知识、更应肩负起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与高尚品德的重任。而在课程思政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与声乐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的熏陶,成为各大高校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探索课程思政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挖掘声乐作品背后的思政价值,创新教学手段以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声乐人才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这也将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高校声乐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与音乐素养,更应致力于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够使声乐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演唱众多经典红色歌曲时,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从而激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明确个人在社会与国家发展中的使命担当。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看,高校声乐教学是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而课程思政则是这座桥梁上的坚固基石。高校声乐教学通过课程思政,可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以及近现代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作品中的文化精髓与思想内涵。像传统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民间智慧,学生在学习演唱过程中,不仅能够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在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文化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地演绎,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而言,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课程思政在声乐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与健全人格。声乐学习往往需要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声乐作品中汲取正能量,如从歌颂友情、亲情、爱情的歌曲中学会关爱他人、珍惜情感;从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性光辉的作品中培养同情心与正义感。同时,舞台实践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在课程思政的熏陶下,学生更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舞台上的挑战与压力,展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道德风貌。此外,从社会层面看,高校培养的声乐人才将活跃于各类文化艺术舞台与教育领域,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与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社会文化风尚。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能够确保输送出的人才既具备高超的艺术造诣,又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能够通过艺术作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构建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力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关键,对于培养德艺双馨的声乐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声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从经典的革命歌曲来看,如《东方红》,它不仅仅是一段旋律和歌词的组合,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解放的深情讴歌。学生在学习演唱这类歌曲时,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对党的崇敬与热爱,从而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历程的艰辛与伟大,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又如《长征组歌》,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英勇事迹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学生在演绎过程中仿佛跟随先辈们重走长征路,体会到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进而培养自身面对困难时的坚毅品质和乐观态度。
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同样是思政元素的宝库,像传统民歌《茉莉花》,其清新淡雅的曲调与歌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之美、人性之善的追求,以及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学习演唱,可以深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能从歌曲所传达的美好情感中汲取道德滋养,懂得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戏曲声乐作品更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观念。例如京剧《穆桂英挂帅》,塑造了穆桂英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勇敢、智慧和担当精神的赞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近现代优秀声乐作品也承载着深刻的思政内涵,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倡导人文关怀的作品,如《天亮了》,它以真实的故事为蓝本,讲述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学生演唱这类作品时,能够唤起内心深处的同情心和爱心,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还有那些表达对和平向往、对环境关注等主题的声乐作品,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他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责任感。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路径和策略
首先,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地方文化特色,选择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声乐作品融入到教学中,深入挖掘声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丰富声乐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不同的地域都孕育着独特且璀璨的地方文化,与之相关的声乐作品往往都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情怀与思政教育元素。在陕北地区,信天游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声乐形式,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作品,旋律高亢激昂,歌词描绘了革命时期陕北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场景,体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思政教育价值凸显。教师在教学时,深入挖掘其中元素,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艰苦的革命岁月里,陕北人民不畏艰难、积极抗争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先辈们为家乡、为国家所付出的努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之情。又如江南水乡地区,诸多婉转悠扬的民歌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如《太湖美》,其歌词勾勒出太湖的秀丽景色以及周边人民富足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能让学生体会到家乡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而更加珍惜和愿意传承地方文化。通过选取这些饱含地方文化特色与思政教育价值的声乐作品融入教学,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灵,助力学生成为家乡文化传承的使者,厚植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充分融入课程思政,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方式方法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增强声乐教学实践质量。在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构建场景,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摩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或音乐文化展览,在参观过程中结合声乐作品进行讲解。当学生站在历史文物与资料面前,聆听着经典声乐作品时,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背后的革命精神与高尚气节,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对话,深刻领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法实施时,各小组可在完成作品排练后开展主题汇报活动,不仅要展示演唱成果,还要阐述对作品思政内涵的理解与挖掘过程。其他小组则进行互评与交流,分享不同的感悟与体会。这样的互动环节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引入项目式学习法,比如设计 “声乐中的民族精神传承” 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具有民族特色且蕴含思政元素的声乐作品,从作品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创作与之相关的文创作品或宣传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让学生在传承民族精神的道路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最后,高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开展教学能力与思政教育融合培训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以提高教师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声乐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思政教育培训活动,定期举办思政专题讲座,邀请知名思政专家深入解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剖析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时代内涵。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思政理论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经典思政著作、关注学术前沿研究成果,不断拓宽思政视野,增强自身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只有教师自身对思政理念有深入透彻的领悟,才能在声乐教学中精准挖掘并传递作品的思政价值。而培训活动内容应涵盖多方面关键要点,一方面,要聚焦教学方法创新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则着重培养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培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透过音乐旋律与歌词内涵,深入体会作品背后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思政要点,并通过演唱将这些情感与价值观精准表达出来。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上述培训活动与教学实践改革。对于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搭建教师交流分享平台,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研讨会与示范课观摩活动,让教师们能够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探索声乐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最优路径。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实践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和持久影响力的教育革新征程。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声乐艺术与思政教育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能够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共同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为进一步拓展声乐作品思政资源的广度与深度,高校及教师更应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始终坚信,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与持续探索下,高校声乐教学必将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培养出一大批德艺双馨、心怀家国、肩负使命的优秀声乐人才,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教育篇章。
作者:胡伟,南昌职业大学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发布者:网络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ews.shqhxx.com/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