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9 作者:黄波 来源:新华网学术中国 -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摘要:“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此项教改措施带来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初中学生“非学科型”学习时间增多,故而,摆在初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科学、充分、有效地利用“双减”政策释放的闲暇时段。依据“双减”政策内容,初中学校应围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建立完善的课后服务机制,对课后服务的时间、质量、渠道、资源等提出了明确的保障要求,其中关键一项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这为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的融合提供了指导。初中体育社团是提供课后服务的重要主体之一,它所提供的课后体育服务本身就具有减负属性,如球类运动、益智游戏、舞蹈学习等,能够为初中学生提供愉悦、快乐的身心体验。同时,课后体育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增效”手段,能够有效促进“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举,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课后服务
“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此项教改措施带来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初中学生“非学科型”学习时间增多,故而,摆在初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科学、充分、有效地利用“双减”政策释放的闲暇时段。依据“双减”政策内容,初中学校应围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建立完善的课后服务机制,对课后服务的时间、质量、渠道、资源等提出了明确的保障要求,其中关键一项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这为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的融合提供了指导。初中体育社团是提供课后服务的重要主体之一,它所提供的课后体育服务本身就具有减负属性,如球类运动、益智游戏、舞蹈学习等,能够为初中学生提供愉悦、快乐的身心体验。同时,课后体育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增效”手段,能够有效促进“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举,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以“减负增效”为出发点分析,“双减”背景下促进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融合具有以下意义。其一,缓解课业焦虑、维护身心健康。从本质上看,将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融合,通过提供一系列的体育活动替代原本的做作业、课外辅导,能够直接达到“减负”的效果。不仅如此,体育社团活动也具有减压功能,如适量的体育运动之后,人体内啡肽分泌增加,从而可以缓解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焦虑、烦躁等情绪。进一步,在课后体育服务常态化、系统化、有序化的基础上,体育社团能够有效弥补初中体育课的时长有限、项目不够丰富等缺点,让初中学生获得充足的锻炼,从而有效维护身心健康。其二,促进课业改革、优化课后服务。解读“双减”政策的内涵可知,所减的是“过重作业负担”,不能忽略学情、为减而减,还必须兼顾“作业增效”的要求。从现实维度出发,初中体育社团作为一个独立的课后服务机构,不可避免地要挤占一部分原本用于完成课业任务的时间。为了保障课业任务的有效性,教师就需要对课业任务的结构、要素、难度等进行优化,这对于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将初中体育社团融入课后服务机制之后,也有利于整体的课后服务品质提升。例如,由初中体育教师负责统筹资源、组织比赛、提供指导,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体育社团活动的无序性与低效化,也能够保障学生的安全。其三,释放学生天赋、引导优势智能。课后体育服务能够提供“身体性参与”的多样化实践活动,它的价值也不局限于运动锻炼、维护健康,还能对美育、德育、智育等形成促进效应,如在体育与美育的结合下,学生能够从健美操、舞蹈操中体验到形体之美、力量之美。多样化的体育项目(足球、游泳、射箭等),以兴趣为激活密钥,能够很好地释放学生天赋,持续引导他们的优势智能(人际智能、语言智能、动觉智能等)发展。
“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融合可以从四个维度展开,具体策略如下。其一,时空维度,保障初中体育社团稳定运转。客观上看,初中体育社团能否稳定运转,直接决定了它能否有效融入课后服务机制之中,从“保障性举措”上分析,主要关系到空间、时间两个维度。一方面,体育社团运转所需要的空间,不能仅限于初中校园之内,这是因为校内场地、环境、设施等有着明显的制约性,如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场地与设备,课后体育服务只能“就地取材”,或实施对客观条件要求不高、空间宽容度较大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跳绳等)。故而,初中学校应当寻求更广泛的体育服务空间,如通过“校际共享”的方式,本区域初中学校之间相互支持,充分扩展课后体育服务的范围,还可以向体育用品企业、健身房、游泳馆等寻求合作。另一方面,在体育社团运转的时间保障上,应严谨统筹各个服务环节、做好组织规划,减少“非服务时间”的无意义消耗,以及严厉杜绝学科教师占用体育社团活动时间,同时,根据体育项目强度、难度等差异,保证单次课后体育服务时长在30至60分钟。其二,主体维度,打造“校家社”协同体系。应将家庭、社区等多种主体纳入“配套治理主体”范畴之内,为了有效实现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的融合,学校也应坚持多元协同的原则。在具体策略方面,可以围绕“校家社”打造课后体育服务协同体系,做好角色分配,实现各司其职。其中,学校主体承担着课后体育服务“设计者”与“执行者”的责任,应根据初中学校课后服务的现实条件,设计体育社团活动模式,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方式、过程监管及考核标准等,并委派专门人员(如体育教师)执行相关规定。家庭主体承担着课后体育服务“辅助者”的责任,除了给予参加初中体育社团的学生必要的物质支持(如运动服装、运动器械等),还要在情绪、态度等方面表现出积极性,如定期通过课后体育服务渠道进行亲子互动。社会主体主要扮演了“协助者”的角色,如政府出台区域性课后体育服务保障制度,可以为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融合提供政策保障。其三,文化维度,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及其形式。在推动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融合的过程中,校方也应从文化维度探寻,持续拓展课后体育服务的场域,以此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及其形式。鉴于课后体育服务空间、时间的开放性,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融合可以将民间体育及民族体育作为切入点,深入发掘本地民间、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再依据校本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后体育服务项目。例如,将踢毽子、放风筝等项目纳入课后体育服务范畴,这不仅可以发挥体育运动的竞技、健身等作用,也能将深厚多元的体育文化传播开来。此外,从文化维度出发,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融合可以促进“五育”并举。例如,“放风筝”可以作为初中体育社团的项目之一,从制作风筝开始,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设计素养、绘画技巧等,能够取得劳动教育、审美教育、体育教育的复合效果。其四,实践维度,大力推广初中体育竞赛。本质上,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的融合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参与、沉浸体验的实践机会,从而让他们从繁重的学习任务及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然而,不同初中学校的体育社团基础存在差异,如有些初中学校的体育社团更加注重田赛项目,如跳高等跳跃项目,以及铅球等投掷项目;有些初中学校的体育社团更加注重径赛项目,如长跑等;有些初中学校的体育社团更加注重球类项目,如篮球等。在这种情况下,课后体育服务应从实践维度出发,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促进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融合,并以体育竞赛为落脚点。一方面,体育竞赛可以实现“人、物、财”等资源集中,如从各个初中体育社团选拔人员、赛前集训,通过体育社团参与实现共享优质资源。另一方面,体育竞赛能够吸引社会多主体的关注、参与并获得协助,扩大课后体育服务的影响力,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够发挥很好的激励作用,不断提高他们对参与体育社团的兴趣。
整体而言,初中体育社团是提供课后服务的重要主体之一,它所提供的课后体育服务本身就具有减负属性。基于此,探讨“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社团与课后服务机制的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更多力量参与,且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课题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体育社团发展研究”(项目编号:TY22110)]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发布者:网络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ews.shqhxx.com/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