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024-12-17 作者:卢水平 来源:新华网学术中国 -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摘要: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了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遗址、革命精神等多元文化形态,既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资源。立足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文化生态结构、传播技术、表现形式等对革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的一面在于,“互联网 + 思政教育”模式为革命文化的发掘、表现、应用等提供了便利,通过多媒体设备与数字化资源的深度融合,能够将革命文化从“静态符号及实物”的表现形式转变为生动形象的视听传播方式,提高革命文化在思政育人中的利用效度。有弊的一面在于,互联网本身也是多元文化的“资源池”,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资源池”中既含珠玉也含泥沙,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革命文化的传播受到影响。基于此,对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来说,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有效地发挥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高校应秉承创新思维,积极发挥互联网的技术赋能作用,促使革命文化充分、系统、全面地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中。
关键词:互联网;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了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遗址、革命精神等多元文化形态,既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资源。立足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文化生态结构、传播技术、表现形式等对革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的一面在于,“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为革命文化的发掘、表现、应用等提供了便利,通过多媒体设备与数字化资源的深度融合,能够将革命文化从“静态符号及实物”的表现形式转变为生动形象的视听传播方式,提高革命文化在思政育人中的利用效度。有弊的一面在于,互联网本身也是多元文化的“资源池”,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资源池”中既含珠玉也含泥沙,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革命文化的传播受到影响。基于此,对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来说,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有效地发挥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高校应秉承创新思维,积极发挥互联网的技术赋能作用,促使革命文化充分、系统、全面地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中。
置身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新生态场景之中,高校课程思政主动接纳革命文化资源,重构育人实践路径及方法体系,具有以下意义。其一,有助于体现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担当。本质上,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升级育人模式,它不局限于某一学科,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遵循历史逻辑,引领教育对象形成大局观。然而,部分高校大学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对中国革命、党的奋斗等概念存在认知模糊的问题,甚至容易被一些错误内容误导。故而,将革命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之中,将“革命性”内核作为教育抓手,能够引领高校大学生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等,体现出强烈的思政育人担当。其二,有助于彰显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社会哲学概念,它包含了对文化之根的追溯、对文化之真的探寻、对文化发展的奋斗等内容,是培育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置条件与可行途径。革命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之中,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其三,有助于丰富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仅围绕专业课程开发,无法获得充分、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将革命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之后,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革命文化具有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资源,如革命遗址、革命故事、革命文物等。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课程思政要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存在一定的困难,如革命纪念馆资源的利用必须采取“到场模式”,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瓶颈能够得到有效突破,思政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视频文件、3D空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革命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情境中,由此也丰富了高校课程思政的资源。其四,有助于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从现实维度分析,课程思政的基本形式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旨在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社会发展提供德才兼备型人才,而将革命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正是思政教育回应人才培养现实诉求的表现。一方面,通过回顾革命历史、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学习革命精神,有助于让高校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幸福从何而来”,奠定他们“不忘根本”的思想认知基础。同时,革命文化中也蕴含“扬帆未来”的感召力,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文化,能够激发高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革命文化的形态之一是历史经验,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文化冲突等众多方面,通过对革命文化进行学习与了解,高校大学生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到现实世界的本质,用于指导其行为模式(如社交、创业)等。
互联网时代革命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如下。其一,构建课程思政“网络教研共同体”,明确革命文化的融入点。课程思政强调“三全育人”的理念,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履行思政育人的使命与职责。同时,考虑到高校内部专业、学科的差异,不同教育工作者的侧重点存在不同,各自的革命文化素养也参差不齐,因此,可以通过构建课程思政“网络教研共同体”的方式,推动思政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经验共享。在“网络教研共同体”平台上,应明确革命文化的融入点,即针对不同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目标,明确在哪个环节、用哪种素材、以哪种方式,实现革命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由此,逐步建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细则,确保每一门课程都能充分展示革命文化的精神与底蕴。其二,打造“互联网+革命文化”平台,提供多模态课程思政资源。广义上的“互联网+”是一种创新思维,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赋能,实现固有教学模式的系统性革新,而非简单地将互联网技术、设备、资源等应用到课程思政活动中。打造“互联网+革命文化”平台,有助于让革命文化更贴近生活、靠近受众,而非只存在于“革命时空”(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中。例如,高校与革命纪念馆等机构联合,面向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打造“线上革命教育平台”,在该平台上运用3D全景技术、流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让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介“手脑合一”地沉浸式体验革命文化。在此基础上,高校课程思政还应打造多模态课程思政资源体系,如按照革命地点、革命事件、革命人物等分类,建立图片影像资源库,进一步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资源集群效果,以此提高革命文化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利用效率。其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创新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及手段。在智能手机作为日常生活“必备品”的互联网时代,文化资讯的传播路径集中于小屏幕,高校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的忠实用户。鉴于此,将革命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场域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即主动顺应当代高校大学生“小屏浏览”的阅读习惯,将传统“文献体”进行创新,如转化为“评论体”“漫画体”等,还应该主动运用优秀的蕴含革命文化思想的素材,以此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吸引力。进一步,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及手段,如在与革命文化主题相关内容的传播上,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样可以防止革命文化信息单一向度的传播。大学生在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主动了解革命文化资源,教师则通过智能设备、程序等引导大学生展开革命文化探讨、交流,避免革命文化沦为课程思政模式下专业课程的附庸。其四,健全“互联网+课程思政”保障机制,全方位提升革命文化的融入效果。立足现实情境,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制度保障、人才保障及环境保障三个方面。在制度保障方面,高校需要依据“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开放性特征,为革命文化融入出台指导性文件,如设定革命文化要素在专业课程思政中的比例,或将革命文化作为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考核的标准之一,以此确保在“开放性网络文化生态”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具备革命文化属性。在人才保障方面,加强各专业课、思政课等教师的革命文化素养培育,如高校可通过互联网渠道,对地方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整理与开发,编写校本革命文化教材及读本,聘请革命史研究专家、学者开设培训班等。在环境保障方面,主要是净化互联网风气,提高革命文化符号在“互联网+课程思政”领域的识别度。此外,在现实场景中(如高校广场等),增添革命文化元素,以及提供革命文化风格的装饰物,为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营造浓郁的革命文化氛围。
总之,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既有利于体现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担当、彰显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自觉,也有利于丰富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值得一线教育工作者、学术人员等进一步探究。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红色文化育人研究)“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项目编号:HSWH24008)阶段性成果]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发布者:网络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ews.shqhxx.com/9580.html